天天即时看!法国来的夏洛特在宝山迷上了非遗“罗店彩灯”

二十四节气和端午节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是首个“入遗”的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春有花神秋有画,夏有龙船冬有灯。”在宝山区罗店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描述随四季流转,各种文化节日丰富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灯”指罗店彩灯,位列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佳节,碧波荡漾的美兰湖,就能见到造型飘逸的彩灯。正在举行的宝山罗店龙船文化节上,不仅有雕梁画栋的罗店龙船可以欣赏,湖畔非遗市集也有彩灯和鱼圆。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

现年81岁的彩灯传人朱玲宝和他的徒弟严平,多年来坚持亲手制作各色彩灯,并将这项技艺送入中小学、社区,做好非遗传承工作。

端午节前夕,工作室来了一位“洋学徒”——法国姑娘夏洛特。她在朱玲宝的传授之下,体验了扎宫灯和兔子灯,“做彩灯的过程需要耐心,我学会渐渐忘记周遭纷扰,专注于自己的世界,感受内心的平和宁静。”

“关键是要沉得下心来”

走进朱玲宝和严平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一片灯海,悬挂着神话故事、动物形象等主题的彩灯,一个超一米长的“蛟龙戏灯”成了工作室里的天然隔断,蛟龙身后放着一张不起眼的桌子,工作台、铁丝、绸布、胶布等工具和原料,这便是师徒二人平时对坐扎彩灯的地方。

“原料寻常可见,手法也不算太难,关键是要沉得下心来”,朱玲宝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从最基础的做骨架开始教夏洛特扎宫灯。

来自法国的夏洛特学习制作宫灯

过去,彩灯曾使用过竹篾做骨架,不便于做出转角柔和的造型。几经改良,如今彩灯以铁丝为骨架,绸布为皮囊,造型和颜色的可塑性都得到了大大增强。夏洛特将做好的骨架用一圈圈胶布缠绕固定,选了一块海棠红绸布包裹起来;朱玲宝用铁钳将露在外面的铁丝折出小圆角,挂上流苏等装饰,装上灯丝,一个造型飘逸的小宫灯就做好了。

夏洛特兴奋地提起来,宫灯旋转,流苏飞舞,“我住在罗店镇,学习制作这样有趣的手工艺品,了解背后的文化历史,感觉到更加融入这片土地了。”

从塞纳河到美兰湖

尽管已经81岁高龄,朱玲宝拿起彩灯材料时依然手稳。扎骨架、量尺寸、裁布料,安静的空气里,只听得见剪刀分开布料的声音,“绷直,一定要绷直……”朱玲宝耐心地指导夏洛特兔子灯做好看的诀窍。

如果说宫灯是“入门款”,那么兔子灯则是“经典款”,朱玲宝介绍说,兔子灯一直以来都受到大人小孩的喜爱,特别今年是兔年,就更加热门了。经典也意味着难度,兔子灯因为结构复杂,所需要的布料尺寸也更繁杂,朱玲宝裁量尺寸,夏洛特负责粘到兔子上。很快上手以后,两人渐渐不再说话,而是认认真真做着手上的活。

1988年,朱玲宝凭借荷花龙灯在上海大世界举办的“龙年民间彩灯大赛”中一举夺魁,上海豫园首届灯会上也有朱玲宝的作品,打出声名的朱玲宝,携彩灯技艺走出罗店,走出国门,其中一站就是夏洛特的家乡法国。

做灯之余的交流,师徒二人惊喜地发现,他们在不同的时间,路过了同一条塞纳河的风景。兜兜转转,夏洛特从法国来到上海求学定居,最终在美兰湖畔,与彩灯技艺相遇。

(来源:上海宝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