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推荐:补短板 强弱项 我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提出5个方面15条具体措施

补短板 强弱项 我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声音


(资料图片)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加大中央投资力度,安排更多资金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地方也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布局,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

■聚焦

通知明确,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处置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能力;抓好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和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大型场所人员的健康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抓紧补齐重点环节防控设施短板;加强医疗物资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完善街道社区、乡村以及机场、车站、地铁、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卫生设施,提升环境卫生整治能力;强化基层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建设,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能力水平。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防控阶段。然而,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我国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近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5个方面15条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在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围绕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重大成果,通知明确了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设施、加强医疗物资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建设等举措。

“2020年以来,中央安排投资1100多亿元支持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

在强化能力建设方面,将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处置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能力;抓好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和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大型场所人员的健康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抓紧补齐重点环节防控设施短板;加强医疗物资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完善街道社区、乡村以及机场、车站、地铁、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卫生设施,提升环境卫生整治能力;强化基层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建设,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能力水平。加强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医废危废处置能力建设。

同时,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中央投资力度,安排更多资金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地方加大投入,优化资源布局,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尤其是加快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疫情防控救治相关重点项目建设。

在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方面,发挥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地市级传染病救治网络,全面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等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医疗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医药储备管理,建立储备长效机制。同时,推进建立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

此外,通知还提出,构建更加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科学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加强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管理,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连续性、系统性。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能力

通知要求,毫不放松落实“乙类乙管”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密切配合,加强医防协同,共享医疗机构监测信息,开展了病例报告监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监测、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与应急、入境与本土、城市与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传染病监测体系,及时有效地掌握疫情走势。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常昭瑞介绍:“春夏季是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新冠疫情流行风险依然存在。同时,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输入风险不断增大。”

常昭瑞表示,将实施多部门联合强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监测,加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常态化监测;完善多学科专家队伍,针对病毒变异株和疫情异常信号快速开展风险评估,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提高应对的时效性;继续发挥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在疫情防控中的基础作用,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报告主体责任和执行首诊负责制,督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及时准确报告疫情信息。同时,要结合防控工作需要,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功能,充实相关监测数据报告模块,提高数据收集的信息化水平和提高数据分析智能化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完善多渠道监测体系,做好新冠、流感等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强化疫情形势分析和趋势研判。”常昭瑞表示。

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为此,通知明确,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加快医废危废等处置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超过1万亿元,支持各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表示。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超过1500座、污水管网约30万公里、垃圾焚烧处理厂超过500座,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到1.6亿吨/年、增长了4倍,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如何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杨宏毅表示,住建部将重点推动提高城市环境卫生作业质量、重点区域和场所环境卫生、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等工作。

杨宏毅介绍,目前全国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8%,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46个重点城市已基本建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达到82.5%;全国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

针对如何开展好医疗污水处理监管工作,生态环境部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虢清伟表示,将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常态化防控时,通过强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维监管,确保医疗污水有效收集、处理和达标排放;疫情流行时,通过启动应急措施,强化污水消毒处理,防止病毒通过污水传播扩散。”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文件出台后,落地见效是关键。”刘德春说,要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加强工作调度;加强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政策协同,形成工作合力;营造良好氛围,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袁芳)

关键词: